康复医疗服务: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下的千亿级蓝海市场
来源: 腾讯网   发布时间: 2023-01-10 14:57   2837 次浏览   大小:  16px  14px  12px

1、康复医学是“四大医学”之一

康复医学与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和保健医学一并被世界卫生组织称为“四大医学”。

在医学分类中,临床医学与康复医学前后呼应,在医疗实际应用领域相辅相成。

临床医疗以疾病为主体,以治愈为目的,以人的生存为主,医生主要抢救和治疗疾病;

康复医学以病人为主体,以恢复功能为主,以人的生存质量为主,使有障碍存在的病人最大程度的得到恢复。

这是一门以消除和减轻病伤残患者的功能障碍,弥补和重建其功能缺失,设法改善和提高病伤残患者各方面功能的医学学科,也就是功能障碍的预防、诊断、评估、治疗、训练和处理。

2、康复医学在医疗体系中拥有重要的医学、经济和社会价值

作为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康复医疗服务能够降低临床致残率,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和生存质量,在一定情况下还能够降低住院费用,在医疗体系中拥有重要的医学、经济和社会价值。

例如,心肌梗死存活患者的康复治疗可以使复发的死亡率降低36.8%。

康复治疗可以使90%的脑卒中患者恢复步行和自理生活,30%的患者恢复较轻的工作,而不进行康复治疗的患者,上述两方面的恢复只有6%和5%。

在创伤方面,以外伤性截瘫为例,1950年前截瘫后只能存活2.9年,50年代后延长到5.9年,由于康复医学的发展,这类患者接受康复治疗后83%能重返工作和学习岗位。

由于现代假肢技术的发展,绝大多数截肢者能自理生活和重新就业。此外,康复治疗能加快身体机能恢复、降低复发率、减少并发症,节约总体治疗费用。

3、康复医学覆盖病种人群广泛,治疗手段多样

康复医学覆盖病种领域广泛,终端受益者主要涵盖了老年人、残疾人、儿童、疾病人群、产后女性等群体,潜在康复需求旺盛。

其中最主要的细分领域包含神经康复、骨与关节康复、心肺康复、疼痛康复、烧伤康复、产后康复、老年康复和儿童康复等。

康复医疗的治疗手段多样,最常见的包括物理疗法、运动疗法、生活训练、言语训练、心理咨询等多种手段,从而消除或减轻功能障碍,使患者在体格、精神、社会、职业上得到康复。

康复治疗方式

4、康复医疗产业链

康复医疗产业链较短,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上游是康复器械、药物生产商;

中游是康复医疗机构,以及部分出售康复药物及器械的零售药店等机构;

终端则是需要接受康复治疗的患者。

康复治疗机构可分为:综合医院中的康复科、康复专科医院、康复门诊(康复诊所)、康复医疗院、准康复医疗机构(如长期留治机构、病残护理院等)等。

康复医疗服务:千亿级蓝海市场,在老龄化加剧、政策推动下有望迎来快速发展

1、不论基于线性外推、渗透率还是国际对标方法估算,市场空间均达2000亿以上

我国康复医疗服务目前规模仍较小,但近十年来行业保持较高的增长态势。据历年《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2011年至2018年,中国康复医疗服务门急诊人次和出院人数年复合增长率分别达到10.2%和22.5%。

毕马威中国咨询公司分析得出,2011-2018年中国康复医疗市场总消费从109亿增至583亿元,CAGR26.9%,推算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2000亿以上。

康复医疗较多细分市场需求覆盖度低,随着渗透率提升市场规模增长空间大。

以心脑血管领域为例,目前中国脑卒中患者约1300万,每年新增卒中患者超过300万人,但目前卒中患者早期康复率非常低,而一周内接受康复治疗的比例仅为10%左右,40%左右的患者中风后没有接受过任何康复治疗,说明当前康复医疗的医学价值和社会价值仍有较大认知提升空间。

按受益人群潜在规模来看,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疾病人群的潜在人群规模皆在2000万人以上,产后妇女潜在人群规模为1600万人,各细分市场受益人群规模大。

从已知数据来看,残疾人康复需求覆盖约50%,神经疾病康复需求覆盖约20%,儿童康复、心脏康复需求覆盖约1%,

根据毕马威《康复医疗趋势引领新蓝海》预测的康复医疗服务市场规模进行拆分,结合一般情况给予市场渗透率、住院天数、床日费一定假设,

在提高渗透率的条件下得到预期市场规模为3163亿元,目前市场规模不到900亿元,由此康复医疗服务市场规模拥有较大增长空间。

中国康复医疗服务市场增长空间大

对比美国,我国康复医疗渗透率低,发展空间大。

我国康复医疗产业的发展较晚,正处于成长阶段,在人均康复费用、康复技师占比、康复辅助服务率等方面,与美国存在较大差距,未来的发展空间较大。

我国康复医疗渗透率远低于美国

2、我国康复医疗供给严重不足。

三级康复医疗体系格局已初步构建,但机构间定位还未完全分离,转诊机制不明确。

早在2011年,原卫生部就发布了《关于开展建立完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试点工作的通知》,提出我国要学习发达国家,建立完善的三级康复医疗体系,并在北京、黑龙江、上海、江苏、福建等14个省(直辖市)开展试点工作。

结合国际经验来看,当前我国不同类型的康复医疗服务基本已经覆盖了从急性期、稳定期到恢复期的需求,分布呈正三角式,

顶端的早期介入、急性期及危重症康复机构因专业性要求高而相对较少,而终端的普通康复、社区照护和居家养老类服务边界模糊,格局较为混乱。

总的来说,我国三级康复医疗体系格局已初步构建,但未有清晰的梳理,机构间定位还未完全分离,仍存在基层康复机构和人员不足、转诊机制不明确等问题。

康复专科医院数量有限,公立机构增长缓慢。

目前在我国三级医疗康复体系中,康复医疗资源主要为疾病急性期患者服务,也就是集中在三级综合医院。

据卫健委发布的《2020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显示,2019年全国康复医院数量为706家,与综合医院19963家的数量相比,仅为其3.5%左右,远不能满足人民的康复需求,存在巨大缺口。

其中,公立康复医院2010年共150家,2019年共161家,近十年来保持近乎稳定的水平。

2015-2019年民营康复医院占比从63.8%持续上升至 77.2%,从数量来看,民营占康复医院主导地位,且增长迅速。

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设立不足,缺口集中于二级综合医院,已设康复医学科的三级、二级综合医院存在建筑面积、床位数量不达标的情况。

2018 年三级、二级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配置比例分别为 74.36%、 18.23%,且 26 家省属省管综合医院中仍有 3家未设置康复医学科病房,鉴于《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要求二级以上(含二级)综合医院应当独立设置科室开展康复医疗服务,由此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整体设立不足,且二级综合医院存在较大缺口。

而由于二级康复医疗机构人才、设备资源较少,一级及以下康复医疗服务供给明显不足,导致各级康复医疗机构间转诊渠道不通畅。

康复科床位数、康复医师存在较大供给缺口。

《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明确提出,床位配置需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护理和康复病床倾斜。

假定以《北京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2016—2020年)》中的人均康复床位目标(即每千人0.5张)估算2030年全国康复床位总目标为70万张,2019年我国康复科床位为27万张,缺口将达43万张。

康复医师方面,2021年6月1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康复医疗工作发展的意见》提出力争到2022年,每10万人口康复医师达到6人、康复治疗师达到10人;

到2025年,每10万人口康复医师达到8人、康复治疗师达到12人。根据《卫生健康统计年鉴》,2019年我国康复执业(助理)医师5万人,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康复治疗师6万人。

按照意见规划中的2022年目标,我国康复医师缺口3.83万人,康复治疗师缺口8.12万人。

3、政策、医保、医院、医生、老龄化加剧等因素助推康复医疗服务持续扩大,缩小供需缺口

政策端:我国政策持续推动康复医疗服务行业发展。

2021年6月16日,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康复医疗工作发展的意见》,对康复医疗及相关产业链构成重大利好。

意见提出力争到2022年,每10万人口康复医师达到6人、康复治疗师达到10人;

将推动医疗资源丰富地区的部分一级、二级医院转型为康复医院,支持和引导社会力量举办规模化、连锁化的康复医疗中心,增加辖区内提供康复医疗服务的医疗机构数量。

8月31日,国家医保局等八部门印发《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试点方案》,提出逐步建立技耗分离,体现技术劳务价值的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由此为康复类以技术劳务为主的医疗医技学科提供了发展新机遇。

除此之外,国家近年持续发布相关政策促进康复医疗服务行业发展,在“十二五”、“十三五”以及2021年3月的“十四五”中皆提到了康复医疗服务的建设指导意见,

从鼓励二级综合医院转型为以康复医疗服务为主的综合医院或康复医院,

到加强康复人才培养、广泛开展老年康复护理服务,

再到促进康复服务市场化发展,不断深化康复医疗服务建设,助推康复医疗市场供给扩大。

医保端:康复医疗纳入医保范围项目逐步增加,支付方式从服务付费发展至按床日付费,目前探索DRGs支付,逐步提高支付合理性。

医院端:在降低药占比,改善医疗服务的趋势下,医院收入结构调整倒逼医院端对医疗服务更加重视,且在转诊机制下,民营康复医疗机构运营压力减少,专注提升医疗服务能力。

根据卫生健康统计年鉴,2019年公立医院药占比32%,而在2018年康复医学科住院患者费用结构中,药占比仅为20.37%,由此康复医学科符合医院未来进行向医疗服务转型的趋势。

康复医疗由于其覆盖病种广、医疗服务项目多、项目价格有望提升,更可能成为医院端未来重点建设的医疗服务。

医生端:通过促进原有医疗人才转型,以及加大康复医学生培养力度扩大康复人才储备。

老龄化加剧带动康复医疗需求持续增长: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亿,占18.7%,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9亿,占13.5%,已经呈现了较为严重的老龄化问题,且会在今后较长一段时期成为我国的基本国情。

老年人是康复医疗的主要覆盖群体之一,除了身体机能普遍下降之外,各类与年龄相关性疾病发病率也随之增加,均需要持续的康复医疗服务。

行业竞争格局:行业集中度分散,民营康复医院前景广阔

1、民营医院数量在康复专科医院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在我国康复专科医院数量有限的背景下,公立机构增长乏力,反观民营机构,近十年来从118家发展为545家,年复合增长率18.53%。在绝对数增长的同时,民营医院占比从50%以下扩大至75%以上,已成为相关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在市场加速和长期政策的利好下,相信该趋势还会继续保持,并进一步展现出民营资本介入康复医疗服务的优势。

2、民营康复医院并未形成大连锁龙头,行业集中度分散

根据艾力彼医院管理研究中心发布的2019年康复医院50强榜单,共涉及20个省市,

上榜最多的省市为北京(6家)、江苏(5家)、上海(5家)、浙江(5家),合计占比42%,由此优质康复医院集中于北京、长三角及珠三角地区。

50强中,公立康复医院占比68%,前10强中有8家为公立,前20强中有15家为公立。

从前50强康复医院床位规模来看,民营康复医院并未形成大连锁龙头,行业集中度分散。未来上市公司布局的民营康复医院有望借助资本优势提升市占率。

康复医疗适合民营医院发展:进入壁垒较低、爬坡快、盈利能力较强

康复科室在公立医院并不是重点科室,发展较为保守受限,这为民营康复医疗的差异化发展提供了机会。

在供需严重不均情况下,民营康复医院能够对康复服务供给起到重要补充。

1、单院资产水平适中

2018年,康复医院的单院总资产为3822万元,与眼科、口腔医院的水平接近,大幅低于综合医院平均水平1.41亿元和专科医院平均水平0.66亿元。

与肿瘤、胸科、儿童等专科医院比,康复专科医院的进入壁垒较低,复制扩张能力强。

2、对医生依赖度较低

从单院医生数量来看,康复医院的单院医生数量为21人,与眼科医院18人基本持平,低于专科医院平均水平31人,显著低于综合医院平均水平76人。

医师数量为民营医院发展的重要瓶颈,康复医院对医生人才需求瓶颈较低,便于发展和扩张。

3、对大型设备依赖度较低

康复医院的单院设备总价值为1060万元,低于眼科医院和口腔医院,并显著低于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平均水平。

2019年,95%的设备价值在50万元以下,100万元以上的设备数量仅有2%,康复医院对大型设备的要求和依赖度较低。

4、民营康复医院获客成本低

公立医院在加快床位周转的动力下,有意愿将需康复患者向康复医院转诊,因而民营康复医院获客成本低。

以三星医疗拟收购的3家康复医院,以及主营康复医疗服务、护理服务的东方华康医疗管理有限公司为例,2020年3家康复医院销售费用率皆不到5%,东方华康医疗管理有限公司在2018-2020年无销售费用。

于民营康复医疗机构,低获客成本能够大幅度减少其运营压力,其发展核心便不需要聚焦营销,而专注提升医疗服务能力,为更多康复患者提供优质康复医疗服务。

5、康复医院盈利能力强,投资回报周期短

根据一般情况,康复医院筹建期为1-1.5年,投入成本为6000-8000万元,其中设备为1000-2000万元;

开业后至拿到医保资质需要0.5-1年,至扭亏为盈需要1-1.5年的爬坡期,然后将进入稳定发展期,盈利能力持续提升,有望达到 20%左右净利率。

例如三星医疗旗下明州康复医院不到3年实现了盈利,而海尔医疗旗下上海永慈康复医院营业9个月便实现了盈亏平衡,康复医院盈利快的特点充分显现。

由于康复医院的人才设备投入少,盈利能力强,投资回周期短,近年来备受各方资本关注。

在二级市场,已有数十家公司采用收购、新建、托管等手段切入康复医疗服务领域,部分公司属于跨界而来。

近年来布局康复医疗的上市公司增多,但总体而言还未呈现高速增长的趋势,前景广阔。

本文转载自腾讯网,侵删。